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鲁腾通讯员舒书站在唐雅土司城遗址石牌坊下,评论员陈飞的声音温暖而有力。他摆好浮雕,讲述了《大地王之旅》的往事,仿佛六百年的石头真的说话了。他的故事不仅是他职业生涯的表达,也是跨越三代人的承诺。陈飞的祖父陈兆南是该遗址的第一任守护者。一个牛童出身的老人几乎不识字,但他对城址的一草一木的熟悉,见证了从县级文保单位一步步走向“国家级”,经历了申报世界遗产的每一步准备工作。 2014年3月26日,85岁的陈兆南在最后一次清扫土司城后突发脑溢血。临死时,他紧紧握住孙子的手,留下了最后的嘱托:“飞飞,别出去干活了,留下来,讲好唐雅的故事……”一年后,唐雅土司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。陈飞并没有抛弃自己的爷爷。他放入解说通行证,拿起无形的“保护棒”,成为唐雅历史的当代代言人。申遗的成功不仅改变了这座城市,也改变了人们。为配合保护,陈飞一家等90多户人家从主遗址区搬迁到了唐雅集镇保护区社区。从农民到居民,身份的转变给生活方式带来冲击。今年已年满60岁的黄翠云对此感受尤深。 “刚搬进大楼的时候,连大葱都得花钱买,我不太擅长,”他回忆道。那时,他无法掌控自己曾经的家园,更无法掌控土地。变化也很大2016年,他的儿子成为一名公交车司机,女儿加入了票务中心。黄翠云看到游客增多,就开了一家便利店。这家人在整个世界遗产地重新发现了生命之锚。 “高峰时期,我们的搬迁户约有一百人在风景如画的地区工作,”他说。从“不舍”到“形影不离”,十年的时间,黄翠云和唐雅完成了双向的旅程。转眼间,唐雅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了。总投资超过20亿元,打造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;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亿元,民宿、餐厅数量从不足十家增加到近百家。世界遗产之光照亮发展之路。咸丰县围绕“世界遗产唐雅·森林咸丰”定位,系统性打造空间“一城一镇一廊”的业态布局:提升唐雅河历史风貌、恢复水运功能、更新水利工程、改造唐雅镇历史文化街区……民俗文化、民族记忆集中展区陈飞站在爷爷守护的土地上,看着唐雅河上的文物保护和在建利用项目的展示。他知道,自己不仅要讲好这段历史,还要让唐雅以后能够被更多的人听到。黄翠云则站在自家便利店门口,期待着明年博物馆的落成。 “假以时日,游客会更多,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上一层楼。”暮色渐渐升起,石拱门依然矗立如初。一座城市在保护中重生n;人是在发展中生存的。这片风景的命运被它的遗产和一群人的坚持不懈的光芒所改变。小编: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鲁腾通讯员舒书站在唐雅土司城遗址石牌坊下,评论员陈飞的声音温暖而有力。在他的石头手指上
当前网址:https://www.qgshks.com//a/keji/1192.html





